2008-07-28

從軍三十年

劉子清,《從軍三十年》,鳳山:黃埔出版社,1954。共224頁。
在我蒐書的記憶裏,有幾位名家經常為人書寫封面題籤,于右任(1879-1964)算是最常看到的之一。幾乎許多民國時期的軍政人員,都不免會找他來替自己撰題書名,增添光彩;而他的書法,也因此飽受許多藏家的喜愛。這本《從軍三十年》,便是我所藏的其中一部。
劉子清(1905- ),江西樂平人,黃埔軍校第2期步科畢業。他的一生主要係在軍旅方面,抗戰時曾擔任川陝鄂邊綏靖公署政治部主任、第四十四軍政治部主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一廳副廳長。後來1949年到臺灣,任國防部中將參議,1964年退役。
本書敘述了劉氏早年入黨和參與軍事戰役的經過,由於身為第2期黃埔學生,身份特殊,故其經歷可視為瞭解黃埔軍校生活的一重要側面。舉凡東征、北伐、抗日,黃埔軍系究竟扮演何種地位和角色,不妨從書中可略知一二。此外,此書亦能做為國共早期內爭的一部信史,尤其是政治部的宣傳工作,劉子清著墨甚多,儘管有其立場,卻頗能窺探日後國共消長之關鍵。
我試舉幾例,說明該書意義之所在。首先,在黃埔軍校初辦時期,學校招考新生往往只能倚靠兩種管道進行:一是各地的秘密黨部組織,一是假借城市中的學校,舉辦招生考試。像作者即是先行在家鄉入黨,然後逕至上海大學報考,最後至廣東受訓。可以說,這幾乎是當時吸收鄉村過剩勞動人口,投入軍旅的主要方式。劉氏便提到:他到廣州後,對每隔一兩條街就有「總司令部」的情況,頗感訝異。我的理解是黃埔軍校既是從類似的手法中建立起來,而黃埔軍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更由於主義信仰的政治宣傳之故。
其次,作者喜愛文墨,書中屢錄有所做詩詞若干,皆與時事環境有關。例如,在抗戰前,劉已至陝西、四川等地考察,寫有〈夏日苦雨〉,反映自己身負政治宣傳任務,然而遭川軍領導人劉湘(1890-1938)所擯斥,無從完成中央命令的苦悶。又有〈四十初度有作四首〉,寫的是抗戰在後方重慶平居讀書之樂,卻又顯示自己政治生涯遭受冷落之意。〈抗戰勝利後由漯赴漢車中錄三首〉則預估中日戰事結束,另一場亂事即將興起,作者也親歷徐蚌會戰悲慘的一幕。
最後,身為國民黨軍要員的劉子清,曾記敘大量有關抗戰的檄文和資料,尤其是《在前線八個月》,親述了自己1938年5月25日自成都出發參加武漢保衛戰的經過。在該文中,他引用大量戰地的記錄,如實地反映了當時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情況,結果之後有意出版,卻在審查中以「語句間尚有欠妥之處」,「對我軍敗退之情形暨散兵軍紀之不良以及政工人員之不能吃苦等,似文嫌有過甚之處」各項原因,被國民政府委員會政治部禁止出版。此事後來也記載於本書之中,劉氏言「當時以種種的考慮,並未出版,至今還留在書箱中,讓它發霉。」不過,這一批未曾面世的文稿,卻出現在最近的北京中國書店,等待拍賣(引自網頁:http://www.zgsd.net/p_73182.shtml),未知何故?該批文稿另外包括有四幕話劇劇本〈前途〉及《論文存稿》、《雜著存稿》、《清園詩稿》、《愚者之見》等6部份,均為作者於1936-1938年所著。值此憑弔劉氏之際,甚望有心人能多加留心這批資料,還諸歷史真相。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您好,在網上看到你對,從軍三十年,的描述,本人極感興趣,因為大學時代的老師,即為作者劉子清太師的公子,不知你現在是真擁有這一本書,可否借閱,本人願提供太師其他作者,例如蔣氏父子在台灣作為交換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