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0

荷堂詩話

陳聲聰,《荷堂詩話》,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1996。附作者照片及手迹各一,共185頁。
陳聲聰(1897-1987),字兼與,號壺因、荷堂,係清舉人陳壽璚(1873-1991)之侄。陳氏畢業於中國大學政治經濟科,曾任福建省直接稅局局長、財政部專門委員。1949年解放後,被聘為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期間還任中華韻文學會副理事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由於早年在京時,陳即以書法名於時,工詩詞,亦擅畫蘭竹、山水,因此頗具盛譽。
本書實為《兼于閣詩話》之續編,在作者歿後才出版。詩話一類的體裁,已有淵源,在近代中國而言,像陳衍(1856-1937)《石遺室詩話》、楊鍾羲(1865-1940)《雪橋詩話》、狄葆賢(1875-1921)《平等閣詩話》、陳詩(1864-1943)《尊瓠室詩話》皆是。讀詩話有幾種好處:第一、它算是詩集的一種綜合性資料和介紹,透過詩話作者的纂輯和解讀,我們可以迅速理解古典文體中撰寫人想要表達的情境。第二、詩話偶有藝文掌故穿插期間,不妨可視為一種史料。第三、詩是傳統社會識字階層的一種重要利器,用來表達個人情緒,甚至維繫人際關係。有的詩人經常以歷史事件做為題材,如果想要理解傳統和古典社會人們的心態,整合集體現象的詩話算是具有相當意義的資料。以清代而言,如林昌彝(1803-1876)的《射鷹樓詩話》,專記鴉片戰爭時期詩歌,堪稱研究該時期最佳的史料之一。
陳聲聰的這部《荷堂詩話》,所記均為清季民國以來人物,雖以人記詩,然重要性已遠遜於《兼于閣詩話》。儘管如此,作者因涉有解放後人物事蹟,仍具價值。譬如,寫有許多南社舊事的鄭逸梅(1895-1992),被江亢虎(1883-1954)戲稱為「無冕帝王」;黃璠於中日戰爭期間,憤於日人橫暴,輒入晉察冀的「民主根據地」,日日寫詩,著有《游擊草》,描述中共在邊區活動狀況;又屢言及無錫國學專修館門生,如沈熙乾、楊廷福、江辛眉等人活動。
另外,多提到陳氏家鄉人物,為外界鮮知。像葉葱奇(妻鄭文淵),乃為鄭孝胥之婿,長期居上海而不出,1949年後有雜文在香港《大公報‧藝林》;又如福州人黃葆戊(1880-1968),居上海數十年,為商務印書館所出書題簽,當反右整風雲湧之際,黃自言「半生舊社會人,有如一塊破布,五顏六色,今欲將其染紅,亦黝不新鮮」,可識其況。
我之所以識得陳聲聰,乃因讀鄧雲鄉(1924-1999)書,涉及《舊都文物略》編纂過程,始悉其人。至於《荷堂詩話》,則是在2004年至上海時,在某家地方不大的二手書店中購得。雖然對我來說,《兼于閣詩話》更有益於研究,但本書其實也增添不少對當代人物軼事的瞭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