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5

西潮

蔣夢麟,《西潮》,臺北:中華日報社,1959。附最近照片3張,共210頁。
講到封面書名題籤,自己倒是有一本書值得談談,就是眾所周知的《西潮》。此書有多種刊本,充斥於市,我自己手邊即有兩種。除本書外,尚有比較常見的世界書局版。但必須提出的是,本書的版本外間非惟少見,而且可能還是作者來臺灣後所認可的版本。原因無他,蓋書的封面「西潮」與「蔣夢麟著」,便係由蔣氏親筆所寫。證據是來自我所得到的這一本,內有作者毛筆簽名,與封面字體如出一轍。
按理說,這部書的內容可謂人盡皆知,許多的讀者早在中學時便已讀過,並無介紹的意義。不過,最近幾年來我卻覺得情況好像並非如此。往往自己在教書的時候,偶爾會提到該書所呈現的歷史重要處,卻發現學生們的態度是聽者藐藐,毫無干係。究竟是他們的程度降低了,還是本書實際上已經脫離現實環境的需要?抑或處於今日高唱「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當代社會,「西力衝擊」的說法早成既陳芻狗?
《西潮》的作者蔣夢麟(1886-1964),浙江餘姚人。他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博士,導師便係著名的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返國後的蔣氏,曾經歷任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校長,及教育部部長等職。人們或許比較熟悉蔡元培(1868-1940)在北大校長的事功,卻似乎忽略蔣任17年北大校長的貢獻。
據作者自言:本書撰寫於二次大戰末期,讀者主要針對的是西方歐美的知識界。因此,這部書同時還兼具做為中國導覽的功能,用來爭取盟友的支持。顯然在字裡行間,蔣夢麟對當時敵人日本的描述有其針對性,而對歐美列強的說明則不免「輕輕放過」,有種西力之來與華夏民族主義的崛起之感。唯獨敘及租界時,蔣難免帶有情緒性字眼,陳述洋人的種種惡劣形跡。我認為,要瞭解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心態和情感,此書是不可多得的作品之一。
另外,《西潮》有多處文字都遵循「國民革命」史觀來談近一百年中國的變化。這樣角度的觀察與理解,老實說,在今日學界已經有點過時,但毫無疑問地,卻主導了將近半世紀以來的歷史論述(historical discourse)。換言之,吾人在細讀該書內容時,應該要體認這也是一項時代產物下書寫「過去」的策略。就好比蔣氏主張中西文化折衷的理想一樣,他對自己的「歷史」所抱持的理解或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歷史的內涵,乃至改變歷史的力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