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5

童保喧日記

寧海縣政協文衛體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童保喧日記》,寧波:寧波出版社,2006。共394頁。
發現這本書,可以說很偶然。2007年7月上旬,我本來要到成都四川大學參加一個有關城市的學術會議,事前順道去上海看資料,無意間在某家書店見到此書。記得那天還忙著尋訪清遺民之子的住處,結果沒想到就在一處完全不屬於購書的地方而有意外的發現。
作者童保喧(1887-1919)是浙江寧波人,也是「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的學生,日記的內容涵蓋時間自1908年起,至1919年為止,時斷時續。在這十多年期間,恰巧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政治變動,即帝制的崩解及共和的建立。所以,儘管童氏雖非全國知名性的人物,可是仍能具體而微地反映當時人們的肆應之道。無論是清末華北地區的氛圍,還是民國後浙江地區的狀況。
這部書有些地方文字雖未言明,但如小心閱讀,還是值得細細品嚐。例如,清末時他讀嚴復翻譯《天演論》,寫下幾段自己瞭解的進化道理,頗具參考的價值。另外,日記裏還以革命女俠秋瑾的墓稱為「西湖第四絕」,可見其態度。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逝世,然事情分別記載,可是卻要等到慈禧死訊公布之後,清廷官方始有「停課三天,禁止百日剃頭」的命令;其中原因為何,令人費猜疑,莫非真如民間傳說光緒係被毒死之說,種種情況,文字有意無意反映箇中的情況?
此外,民初政治、社會的各種現象,亦能在日記中窺見一二。如軍政界活動情況、學潮迭起、日本對中國的壓迫和影響、洪憲帝制、張勳復辟時的反應、對黎元洪的觀感等。雖然童氏早歲即逝世,但他的日記卻留下相當忠實的紀錄,足可讓我們理解清末民初時人們的想法和見識一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