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5

六十年行腳記

樂觀法師,《六十年行腳記》,臺北:海潮音社,1977。共330頁。
釋樂觀(1902-1987),俗名劉治樑,湖北漢陽人。本書主要乃從作者發表過的兩篇長文基礎上續記而成:一是〈我的四十年〉,另一為〈流亡緬甸十四年〉。此外,又加上幾篇零星的短文,統整為一氣呵成、且將近二十三萬字的記載。
根據作者自言:一生遭遇相當複雜,出生於帝制時代,長大於軍閥時代,行腳參訪於革命時代,流浪奔波在抗戰反共時代。整本書初觀之下只有一點可供註腳,即書名「行腳」二字。作者一直以行腳展現其人生,隨著走遍各地及見聞,寫下了這部回憶錄。
全書大致可以分成兩議題:一、以一位佛門子弟的身份,怎麼在清末民初時期進行生存,並和現實的世界互動?可以看到,即連作者的法號「樂觀」,亦是為了配合抗戰情勢而改名。最有意思之處,就是作者跟中國國民黨之間的關係。樂觀法師約自1925年孫中山逝世起始加入國民黨,嗣後屢以佛門中人的立場,參與各項政治的活動,包括組織佛學團體,代表國家前往東南亞遊說、聯繫。二、本書幾乎有近半的篇幅,紀錄了1950-60年代作者在緬甸的反共活動,也說明了冷戰初期國共在東南亞勢力的爭鬥。由於緬甸係以佛教立國,僧侶在當地可說具有崇高的地位。作者一方面結合緬甸華僑,希望爭取他們的合作;另一方面希望打破緬國對「自由中國」臺灣當局以基督教立國的看法,藉宗教換取民間外交的機會。最有劇情的發展是中共的「佛牙」(1956)和臺灣的贈「藏經」大典(1958),雙方以此為戰場,形成外交上的角力。這是一場國共兩黨在境外的對決,也是冷戰格局下最為精彩的一幕。
值得介紹的是本書的出版處——海潮音社,是民國時期專門出版佛教界動態刊物的機構。該社所出版的刊物《海潮音》,始於1920年起,其重要性不僅在於歷史悠久,而且要瞭解中國百年佛學的發展史,不得不格外重視;尤其是它刊出了大量的文章,相當具有參考價值。例如,當我們想要研究近代中國的佛教改革家、著名僧人、社會活動家太虛法師(1890-1947)時,絕不能不翻閱《海潮音》,因為太虛的許多重要文章都刊登於此。此外,有關佛教界中的佛學研究的主流之一,譬如僧伽群體研究的成果與動態,特別是揭示當代佛教與現實問題的思考時,也不能離開它。
這部《六十年行腳記》其實是我在永和的一家舊書店無意間看到的。某天,我和家人連同朋友福哥一家人至樂華夜市吃飯,歸途時經過該書店,一時興起進去,結果喜出望外。原來書店的空間並不算大,是一處專賣二手書的地方;老實說,我本無太大的期待。誰知愈是如此,說不定愈有令你難以意料的發現。事後想想,中、永和一帶曾經也是許多眷村的居落地,平日想要的自刊本一類文史書籍,說不定還真的會有。我的另一本《彊盦文稿》也是這樣獲得的。不過,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