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6

那一年:錦連一九四九年日記

錦連,《那一年:錦連一九四九年日記》,高雄:春暉出版社,2005。共185頁。
能夠有機會認識這本書,完全是因為昔日高中同學小朱的關係。前陣子,他問起我有無意願到家裏看看父親和伯父的藏書,並表示若有興趣的話願意贈送。就在今年3月的某一星期天下午,我帶著欣喜的心情前往,果然成果豐碩,甚至還挖到明治45年臺灣總督府出版的《臺灣統計要覽》(經唐老闆、許博士認證,該書至少以萬元起跳)。
這一本描寫1949年的日記,也是這次最有意義的收穫。日記原來係由日文寫成,如今業經中文的翻譯後整理而出版,為非賣品。作者「錦連」,本名為陳金蓮(1928-),彰化市人。由於陳氏受到父親和哥哥都服務於鐵路局的影響,國小畢業後即進入鐵道講習所,畢業後分發到臺灣鐵路局彰化火車站服務,在電報室工作直到退休,在火車站工作將近40年。
陳金蓮同時也是位近代臺灣著名的文學家。他開始創作的時間可謂相當早;大約日治末期,就用日文寫詩,只不過當時發表的機會不多,大部分作品都只保存在自己的筆記本中。1949年,21歲的陳氏在《潮流》上首次刊登了日文詩作〈在北風下〉。《潮流》是「銀鈴會」出版的刊物;該會則是日治時代由一群愛好文學的青年所組成,其中幾位重要同仁,像詹冰(1921-)、林亨泰(1924-)等人,更是臺灣詩壇的重鎮。由於作者本名「陳金蓮」過於女性化,曾經因此飽受同輩嘲弄。沒想到等到他開始投稿後,卻因為女性化的名字而吃香,反被一群男性詩人「慕名」追求,笑話也在當時的文壇上流傳相當廣。
誠如書的序言所稱:1949年是一非常關鍵的年份,不獨國際局勢和中國而已,對臺灣人而言尤其如此。當時年僅21歲的作者直指「之前沒寫日記,之後不敢寫,只留下那一年的人生剪影」,意味更是深遠。在這年,國民政府在中國政治的處境失利,執政的中國國民黨於是來臺,改換跑道經營。然而就在不久前,「二‧二八」事件的陰影猶存,陳未暇細載箇中緣由,以求存證;如今統治者大舉入境,遑論留得一絲一毫的蹤跡了。
作者透過日記,讓我們體會那個時代的人複雜的心情。譬如那年的「二‧二八」當天,社會氣氛顯得格外異常緊繃,原本政府預定要進行戶口普查,但又怕過程中刺激民心,故有意決定延期至3月來進行。一個放在人們心中的日子,無論對官方還是百姓而言,無疑都是一項禁忌;到底如何從禁忌變成潛流,再從潛流浮出而成為節慶和記憶,實在是歷史研究不可多得的題材。
最後,日記中還記載了一樁跟小朱伯父極有關係的事情,即發生在那年的「四‧六」事件。當時4月6日的臺灣師範學院,也就是現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發生學生騎腳踏車雙載,被派出所巡察叫來罰站情事,結果導致師院和臺灣大學的學生發動學潮,召集一些學生包圍派出所。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的陳誠,於是派遣軍隊和警察至校園,將學生抓走。事件最終造成的影響,是此後5月20日頒佈戒嚴令,白色恐怖於焉開始,直到1987年7月15日才解除。像是日記特別提到:刻意選在5月1日「國際勞動節日」進行人口普查,目的為了防範共產黨徒趁此時日活動,於是全島放假一天,連交通機關也被要求停止工作。這一普查背後動機,無疑當然也配合了戒嚴工作的開始。朱伯父那時正是師院學生,與作者有同鄉情誼,且又來往,故日記裏屢見。謹誌於斯,勿忘歷史傷痛,也表達我個人獲書的致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