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5

中華畫報:七友國畫欣賞特輯

中華畫報:七友國畫欣賞特輯》,98 (臺北,1958. 02)。附圖若干,共22頁。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臺灣的社會內部於是產生了繼「光復」後更劇烈的變動。其中一項值得觀察的指標,即是臺灣成為所謂的「復興基地」,使得原先屬於地方性的事務,一變而改成具有全國性指標的意義。這裏要談的藝術風格轉變,也在如此的範疇之內。
日治時期,臺灣受日本殖民統治,也吸收了來自日本發展出來的新式美術教育,臺灣畫家已將東洋畫視為臺灣美術之一環。在戰後初期,臺灣各地舉辦「省展」,自然而然地也將東洋畫納入國畫藝術之列。沒想到在大陸文化人士來臺後,赫然發現「省展」的國畫竟然是日本畫,於是紛紛大加韃伐。以他們的中原文化本位心態來說,中國傳統水墨畫才稱得上是「國畫」。1950年,在「臺灣藝壇的回顧與展望」座談會上,畫家劉獅直批將日本畫納入國畫的人是「拿人家的祖宗來供奉」,從此展開了長達十數年的所謂「正統國畫」的論爭。此後,隨著「省展」成為全國性的美術展覽,因此隨著政府來臺的大陸籍畫家開始介入省展評審。在文化認知南轅北轍的情形下,發生所謂「國畫」的正統性問題。
這些強調中原正統,逐漸成為主流,並以「六儷畫會」、「七友畫會」等畫會最為活躍;相對之下,東洋畫則日趨式微。直至1960年舉辦省展,畫家劉國松建議將「國畫」部門分成兩部,把東洋畫歸於省展國畫第二部,才結束了此一長期的「正統國畫」之爭。
我所購得的期刊特輯,便是以「七友畫會」的作品為主,做一通盤介紹。「七友」者,係指馬壽華、陳方、陶芸樓、鄭曼青、劉延濤、張穀年、高逸鴻等人,於1958年組成。個人並非藝術史研究者,所知有限;聞學友琳婷刻正以此為專題,故野人獻曝提供所知一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