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31

上海近代藏書紀事詩

周退密、宋路霞,《上海近代藏書紀事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共160頁,附錄:周子美〈近百年來江南藏書家概述〉等10篇。
我開始注意到「藏書紀事詩」體史料的價值,大概是從研究清遺民歷史之後。一方面,有些遺民曾經寫過「跟書有關」的書,甚至本身就是位藏書家;另一方面,「藏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而且帶動出版書籍的歷史,都必須倚靠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經濟條件才足以支撐。因此,這兩點構成了近代「藏書紀事詩」體的出現,不得不說是偶然和必然的重疊。有幸的是,許多忠清遺民正是如此傳統和現代交接的文化傳承媒介;他們不但開啟了這樣的寫作風氣,也成為是被紀錄的主體。
這部《上海藏書紀事詩》,乍看之初其實可能有點多餘;因為有許多人物可能都在以前的各類「藏書紀事詩」書中出現過了。不過仔細想想,實際上卻未必如是。此書毋寧比先前的藏書史書籍可說更具心思,因為限定了時空範圍。譬如,葉昌熾(1849-1917)《藏書紀事詩》無疑是這類書的開山之作;倫明(1872-1942)《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紀錄的是民國後成名的藏書家,但溯及晚清史事,已經把時間感列出;徐信符(1879-1947)《廣東藏書紀事詩》則集中在嶺南的藏書家。本書則是將時空兩者合一,同時凸顯近代中國上海一地的歷史特色。當然,雖然只是限定在上海一處,其實書中記載的人物卻係以江南藏書家為主;如同潘景鄭(1906-2003)言:「此書所收,雖未必盡屬滬人,然好書者往往倚為寄廬,兼以書商雲集,求書較易,百年中蔚為文化之域,其來有自」,誠一針見血之論。但無論如何,相信想要知道滬瀆往事的讀者,是不能忽略本書的。
書中還有幾個關鍵詞,頗值得留心。例如「合眾圖書館」,即為顯例。由於抗戰時期,江南一帶藏書損毀流失,古籍淪亡;為保存中華文化,1939年由葉景葵(1874-1949)、張元濟(1867-1959)、陳陶遺(1881-1946)等人發起,在上海成立合眾圖書館,聘請顧廷龍主持。館藏基礎是以葉景逵捐書為主,另有張元濟及多位藏書家贈書,共計收藏古今圖書25萬冊、金石拓片15,000種,以及期刊、報紙、書畫、尺牘、照片、書版等各種形式的歷史文獻。1953年,合眾圖書館將全部館藏、館產捐獻給上海市人民政府;1958年併入上海圖書館。從該書我們可以略知合眾圖書館的來龍始末,甚至藏家何自。
另一需要注意的是「上海文史館」。1949年中共建國後,為了酬庸各地耆老,經常予以常設的文史館員,藉資表示尊重,至今依然。許多藏書家被視為文化人物,毫無疑問也在籠絡之列。本書似乎也提供了政權轉換之際,知識界和文化人怎麼進行心理調適的過程。
最後,作者之一的宋路霞女士,撰寫過許多有關上海的典故書籍。近來由她整理出版孫曜東(1912-2005)口述的《十里洋場的風雲人物》,涉及上海洋場風物、梨園軼事、銀行金融瑣記,乃至汪政權內幕,非常推薦一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