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5

京滬區長

黃曜隆,《京滬區長》,臺中:慈恩書局,1982。附照片9張,及相關文件2件,喬家才等人文章2篇,《季明詩稿》數首,共227頁。
在我自己的尋書經驗裏,每回到古本舊書店巡迴時,其實不能抱著既定的目標而來,必須帶有「考古」的心理。換言之,找書的過程無法預測會有任何結果,往往只能碰運氣;若是幸運的話,最終將有意外發現。但話說回來,想要因此獲得好書,又得積累平日對資料的敏銳度才行。像是一本名字看似小說的小冊子,往往則會因為店家擺錯位置,致使人們不察,反而錯失了獲得好書的機會。所以,帶有「寬廣的心胸」來找資料,既是個人訪書心得,也是學問之道。《京滬區長》即為一個顯例。
雖然偶爾被唐老闆戲稱「目光如豆」,不過這本書卻是我在「豆眼」外的一件「發現」。書名乍看之下頗讓人摸不著頭緒,內容也覺得頗像小說。但嚴格說來,該書作者為《民眾日報》編輯,而主要講的是一本關於汪政權方面的回憶錄,特別係周佛海(1897-1948)策反經過,經過口述後改寫而成,非常具有史料的價值。
書中的主人翁程克祥(1907-1981),江西浮梁人。程是一位間諜。最先他是上海大學畢業,在東亞同文書院任雇員;1937年,經于右任(1879-1964)的引薦下,結識了軍統局的戴笠(1896-1946),開始諜報生涯;中日淞滬戰起,程克祥藏身滬瀆,進行情報的蒐集;汪政權成立,又密謀策反周佛海;1947年起,程氏改投宋子文(1894-1971)麾下,擔任廣東省政府新聞處長;嗣後國府播遷,程初滯留香港,1952年來臺至省政府辦公,任省府公營工作,直至去世。
《京滬區長》有幾處描寫得頗為深入,可供參考。譬如,作者在「滿洲國」建立初期,即到東北。由於族叔「白葭居士」程淯(1870-1940)的居間牽線,程氏得以結識清遺民鄭孝胥(1860-1938),並在長春接受其詩文寫作指導。此外,作者提到汪精衛(1883-1944)、陳公博(1892-1946)、周佛海三人有一共同特色,即能言善道:「周的口才不如汪,但他的政論文章不遜於汪;周講話口急,不如汪之從容,不如汪音調之動聽,以之和陳公博相比,堪稱伯仲,雖言不由衷,但都有吸引群眾的力量。」本書尤其側重於描述對周佛海的策反計畫;某次係程克祥的特務身份被識破,幸得周佛海出言解救,僅關牢半年餘,這也促使周氏日後「反正」之緣由。
因為是口述關係,作者黃曜隆也適時在書中偶有加入程氏之妻的紀錄,更增添史料的真實性。總之,這部看似說部的回憶錄,毋寧為我們提供諸多以往不知的歷史,仍值細細品嚐。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京滬區長出版二十七年

撰寫軍統局特務程克祥口述「策反周佛海瓦解汪精衛政權實錄」,花了三年多時間完成,經程克祥多次刪改校正後完稿。

程克祥曾介紹中外雜誌發行人王成聖教授認識,希望在中外雜誌發表,可能稿擠久久未發表,原稿被擱置了一段時間。



引領盼望之際,帶著影印稿本,請台灣日報主筆武忠森(陵溪)律師斧正,武律師看過後很感興趣,表示可在台灣日報連載,程克祥欣然同意,於是,找藉口要回國大代表王成聖教授手中的原稿。



武忠森(陵溪)律師大筆一揮,命名為「京滬區長」,就將原稿交給台灣日報主編徐秉鉞(仲正),轉給總編輯陳篤弘,但終因騰不出篇幅,也擱置了一段時日,武律師遂索回原稿,要我自行出版,早日公諸社會,然等不及出版,書中主角京滬區長程克祥,因癌症而辭世矣。



慈恩書局徐阿來,因出版堂弟黃坤炳著作「實用工廠配電」而認識,一拍即合,表示要出版經銷「京滬區長」,書未出版先有書評開路,台灣日報主編仲正、主筆武陵溪,先後在台灣日報發表「京滬區長」序文,「京滬區長」終於在1982年6月出版。



二十七年來「京滬區長」雖收到不少讀者來信,其中以抗戰史名作家喬家才「略讀一過,知撰寫真實,無異克祥兄之自傳,實為難得之佳作。」而感欣慰,最近突然發現「法硯齋所見藏書目」網站,於2008.06.15.有文情並茂的「京滬區長」書評;7月13日晚間,突然接到香港鳳凰衛視節目部紀錄片小組張小姐電話及電子郵件,表示目前正製作一個大型紀錄片「隱形戰場-軍統抗日諜戰紀實」她從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劉維開博士,得知我是「京滬區長」作者,希望採訪交流。



7月17日下午,鳳凰衛視節目部紀錄片小組製作人張嘉君、孔繁菱、翁新喬小姐、攝錄先生一行四人,果真依約來到家中錄影、拍照、採訪交流二小時。塵封27年的「京滬區長」諜戰情節,早已過眼雲煙風消雲散了,只好風吹到那一頁,就看到那一頁。所幸,製作人張嘉君小姐來訪前夕,早已看過「京滬區長」並做好功課,導演自如,還說,凡是沒有看過的書就是新書,當作新書發表會吧!又大媳婦美伶怕作者詞窮結巴窘態,送上一杯小酒,才話說當年。



8月20日,鳳凰衛視節目部紀錄片小組翁新喬小姐來電話告知,「隱形戰場-軍統抗日諜戰紀實」2009.8.15.鳳凰衛視在香港、中國首映,翌日重播,可惜在台灣看不到。(圖文/黃曜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