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6

晉祠誌

劉大鵬,《晉祠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上中下3冊,共1619頁。
最近幾年來,山西晉陽(今太原)劉大鵬(1857-1942)的《退想齋日記》,迅速竄紅,引起歷史學界許多人注意。儘管這部出版的日記僅是摘錄而成,內容卻十分豐富,頗能印證晚清一般基層士子的生活和心態。現為哈佛大學教授的沈艾娣(Herietta Harrison),即以劉氏為題材寫了一本《夢醒子:一位華北村莊士紳的生平,1857-1942》(The Man Awakened from Dreams: One Man's Lif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1857-1942),探討地方士紳的功能和角色,分析整個20世紀中國面對現代化衝擊下,所呈現的困境。劉氏一生著作很多,但泰半皆為未刊;除他個人的日記外,還有一本太原地方文獻《晉祠誌》也值得留心。
這本《晉祠誌》係劉大鵬在1906年完成,但後來曾陸續修訂,直至民國之後,現有標點本行世。所謂「晉祠」一區,原屬太原縣治西南十里處。該地為三晉名勝之首,懸甕山麓,環繞山水,境極名勝。然而,由於一向苦無專志以記其盛,劉大鵬有鑒於此,遂決定踵成史業。他踏遍晉陽一帶的山川寺院,尋幽訪古,並隨時鈔碑錄碣;又博覽古典書籍、文獻資料,採集故老傳聞,終於歷經五年編成。全書一共42卷,有祠宇、亭榭、山水、古跡、宸翰、祭賽、金石、鄉校、流寓、人物、河例公案、文藝、植物、故事、雜編等多方面的豐富內容。該書匯集歷代有關晉祠的文獻記載及民間軼聞,詳細地描繪了當時社會風物。
以一份地方志書而言,《晉祠誌》可謂為相當有用的工具書。因為劉大鵬本人非常重視文獻史料,例如:〈河例〉數卷便如實記載了晉水流域在歷代的水利紛爭中,統治者如何進行管理,還有維護相關工程,甚至與地方互動的史實。但對我來說,本書有關清末民初的紀錄更值得參考。其一、晚清地方的災荒及救助,還有士紳怎樣動員民勇組織;二、基層社會的節慶,如賽會之進行;三、庚子拳亂在山西的活動情形;四、民國政府保護古物的相關辦法。
本書也不時反映出作者的處事態度,尤其是厭惡民國紛亂的心理。譬如劉大鵬化名為「遯世翁」,遊歷天龍山,有言:「民國十四年八月之遊,較前不同,以世局之紛擾益危,政治之苛虐益甚,人心之敗壞益深,風俗之侈靡益大也。詩曰: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其斯之謂歟!」〈青楊河溝〉則載1921年時仍設私塾授徒,村人未染「維新惡習」,古道猶存,「無學生囂張之氣」,類似言語,到處充斥。另外,民國以後地方政府如何參與民間宗教信仰活動,在劉氏看來自然與民爭利,頗可深究其中過程。倘若配合日記內容來看,會更知曉其為人。
最後,晉省向來以採煤冶礦著稱,不過在劉大鵬的記載裏,也可見得一種現象。即:在缺乏國家統治當局有力的政策和主導,紳商參與煤業,難見成效;許多煤窰在民國後多形沒落,或挖掘費力,所得甚稀。此點亦可證國家機器對重大礦業開採之影響一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