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2

段筱峰先生八十年錄

段克昌,《段筱峰先生八十年錄》,臺北:作者刊行,1969。附錄「段氏宗支世系譜」,共64頁。
這幾天頗引爭議的監察院委員人選名單,幾乎上了各家傳媒的頭條。私見以為,像監委這樣的職稱,本可算是一種「酬庸」,至於執政者想要如何運用,原是無可厚非,無須多置一詞。因為從制度層面而論,它的合法性來源實在令人費疑。究竟怎樣的身份係社會有「清望」的人?又為何要透過總統賦予後,才能執行監察的權力?且他們該如何被監督?就算讀了曾任第一屆的監委段克昌(1890-?)自述,我依然無法得到佐證。
段氏是雲南宜良人。眾所周知,在金庸的武俠小說裏,段姓可謂為滇省大姓。這本行年錄,其實是作者的自訂年譜。其中內容涉及有三項頗值提出。第一、雲南從民國建立後,多次參與現代中國史重大事件,段克昌均親歷見聞。譬如,護國軍之役、滇軍與廣東軍政府聯合縱橫等,此書具體而微地呈現:雲南對民國史來說,不獨僅具邊區意義,還是影響中樞之處。
其次,段克昌終生與省主席龍雲(1884-1962)關係密切。從龍氏「歸順」中央後,作者先後任職於雲南公務。我估計他應該是位中央與地方之間相當重要的聯絡人。最值得一提的是,段氏在中日戰爭期間,擔任雲南糧食管理處處長,嗣後又任國防部軍糧局局長。這兩項職位凸顯他個人身為中介的角色。特別是戰事日起,國民政府遷往西南後方,滇省既是軍事後廊,又為教育重心所在,如果不是肩負有重大任務,誰又豈能一手扛起徵賦納糧的重責呢?
最後我覺得甚有意思的部分,是作者在1964年以75高齡,赴泰北邊區晤見長子,並訪問當地游擊隊,返臺後還以監委身份在月會報告。泰北因接近雲南,1949年前後有少數國府軍隊逃離,後改駐留當地,成為游擊軍隊。有關這方面的題材,化名「鄧克保」的柏楊(1920-2008)寫過一部小說《異域》,在臺灣曾引起轟動。記得中學時期,電視和電影均以此翻拍為戲劇,廣頌一時。總之,身為雲南籍的段克昌,由於既非中央大員,晚年尚以「養望」而高居監察委員,其一生經歷頗能讓我們思考更多邊區省分在近代中國所呈顯的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