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6

周作人早年佚簡箋注

張挺、江小蕙箋注,《周作人早年佚簡箋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附錄:江紹原致周作人信,共451頁。
本書原先是在《新文學史料》中連載發表,內容為周作人(1885-1967)於1925年至1936年間,陸續致江紹原(1898-1983)的信件,共約110封。書中有四點我想提出來談談。
第一、關於「北伐」後故都北京教育界的接收狀況,兩人書信裡對此表達不滿和交換意見。譬如「北平大學」的成立,將原來北京大學及其他學校合併,頗引爭議,「平津等黨部反對大學區制」。對於南方軍人北來後跋扈的情況,周氏更是直言:「丘8橫行,更甚于張老帥時」。
其次是對蔡元培(1868-1940)等新文化運動名人的態度。周作人認為:1920年代的蔡氏早已脫離了身為知識階層的品格,說他喜於做官;而深入北大校務之際,「觀蔡公近數年『言行』,深感到所謂晚節之不易保守」,即是顯例。胡適(1891-1962)則是當時北京大學的「太上院長」,身居北大要職,用人需通過其意見。至於顧頡剛(1893-1980)的學問,本該有所成就,但為人「喜任事以至僨事,殊可惜也」。周氏的觀察,在今日後見之明看來,似乎有若干印證。
第三處我覺得深具史料意義的,是兩人對民俗學的認識與學術交往,書信也能略見梗概。當中有多處文字,涉及周、江二人對人類社會民俗的體會和討論,係探究1920-30年代民俗學在中國學術史發展所不可或缺的材料。
最後,周、江兩人通信時因分隔兩地,頗能嗅出南北對時事問題的差異。大致看來,周作人雖身處北方,但始終頗有忌憚,反不若江紹原在南方(廣州、杭州)的自由度高。觀察周氏的信,為求避免通訊檢查造成任何結果,屢以暗號展示,而江氏則是毫無隱瞞,直言無諱。
除了信的內容外,最吸引我個人的地方,則是這部書首附有周作人書信印鉥,像是「會稽周氏」、「苦茶庵」、「山上水手」、「知堂禮讚」、「難明白」等印樣。這些字體相當細緻,也同樣反映了周氏生活的另一面:冷淡中帶有豐沛的熱情感。
結束本文前請容我說明:最近由於忙著撰寫會議論文與他事,故暫緩介紹自己藏書。書友唐老闆屢以「硯台無墨」譏之。值此唐老闆博論口試之日,趁勢宣告復出行筆,也順祝他一切答問成功,攻無不克。

2 則留言:

pk2 提到...

學長隨手一本都是讓人心動的絕版書啊

coolchet 提到...

大文借轉貼

感謝!!


http://www.facebook.com/topic.php?topic=15038&post=79298&uid=301139054384#!/group.php?gid=301139054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