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8

枝巢九十回憶篇

夏仁虎,《枝巢九十回憶篇》,香港:癸卯[1963]年刊本。附:夏仁虎先生遺像、陳一峯跋語,共13頁。
上週六,母校系上召開學術研討會,我赴往報告昔日的舊稿文章,有幸得與評論人劉老師在吃飯時閒談。劉老師向以廣蒐人物的法書而知名,據其言:身邊藏有蔣介石(1887-1975)、馮玉祥(1882-1948)、胡適(1891-1962)等許多名人的手稿文字,且由於住在人權鬥士柏楊(原名「郭定生」,1920-2008)家樓下,還曾獲其贈書,聽起來令人豔羨。談話間,恰巧言及枝巢子的《舊京瑣記》,乃記載清末民初北京一地重要的典籍。我則順便提到,自己還藏有該位作者的回憶文章,似乎外間並不易得。而且,該書封面還有一項特點,即是名人章士釗(1881-1973)所題簽。
「枝巢子」即夏仁虎(1874-1963),江蘇江寧人,字蔚如。他的別號甚多,枝巢子為其一,尚有嘯庵、枝巢、枝翁、枝巢盲叟等,是名作家何凡(夏承楹的筆名,1910-2002)之父親。此書係據夏氏九十歲時的口述,由其子夏承棟筆錄而成。
該書主要以五言詩為主,附有註釋文字。夏仁虎入官之初,遭逢戊戌政變,隨後清末新政伊始,先後參與商部、郵傳部等公務,均不得志。辛亥革命後,民國建立,夏氏則入北洋政府擔任官僚,然而面對政局未定,江河日慼,「惟有仰屋嘆」。嗣後,因為結識朱啟鈐(1872-1964)與「中國營造學社」的關係,夏仁虎也開始加入到維護北京舊都古物之列,並在北大、師大兩校裡執教。1930年代,中日兩國戰事起,夏遂委身於北京內隱居,向不與人外接,唯有賦詩以諷時人不知氣節。
這首長詩也述及國民政府在戰爭結束後至華北地區「接收」景況,因為許多舉措不善,造成民怨沸騰。如有詩謂:「接收諸大員,意氣高萬丈;但為掘藏來,疾痛復誰管?戰後民食艱,五三是何面?購糧需露宿,終以水激散。」當中「五三是何面」,意指為何不得知,尚祈能人為我解答。至於「購糧需露宿,終以水激散」,則有註云:「琉璃廠各書舖紙舖皆改為糧食店,購糧者中夜即往候。至次日中午,難得升斗,不肯散去。警察用自來水龍沖激,使淋漓而散。」
因為只是短短的回憶文字,夏仁虎對其個人生涯頗多隱諱,實有深究之處甚多。林海音(1918-2001)曾有文字記載涉及,讀者不妨參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