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4

剪影話文壇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附照片若干,共276頁。
有關臺靜農(1902-1990)為人題籤封面的書,我的印象並不算多。他的書法也是獨具一格,始終深受行家所喜愛。這裏要介紹的《剪影話文壇》,便係當中一部相當暢銷的小品,還獲選1984年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十本書之一。
作者林海音(1918-2001)女士,原名林含英,臺灣苗栗人。林氏最為人熟悉的事蹟有三:第一是她在1960年以小說《城南舊事》而聞名。該書乃關於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則小故事,後來曾改編成電影。第二是隔年,林最先提出「純文學」這個概念,倡籲要以不含政治及商業目的來創作文學,而具體的表現是成立純文學出版社,創辦《純文學雜誌》,結果培育無數青年作家,影響臺灣文壇甚鉅。最後,林海音令人稱羨是與筆名「何凡」的夏承楹(1910-2002)共組家庭。夏家為書香門第,夏承楹本人非惟《聯合報》主筆,其父親即為鼎鼎大名的《舊京瑣記》作者夏仁虎(1874-1963)。
本書能夠獲致時人欣賞,約有幾項特點。首先,以作者在文化界的人際關係,撰寫她所熟識的文壇作家軼事,可謂得心應手,而且入木三分。於此,讀者可以窺探戰後臺灣文藝活動的情形,許多內容都極具價值,不乏史料的意義。其次我認為最值得的地方,是林氏獨具匠心,保存大量的影像資料。誠如她在書中提及:由於喜愛拍照,照片簿於是成為作者的「資料庫」;作者是用這些剪影紀錄為主,配合回憶文字而成,隨之下筆。換言之,這部書非僅具有回憶錄的性質而已,更重要的是挖掘林內心潛藏思維,並不預設任何敘事陳述,每篇文字各自獨立,卻又彼此相關。無怪乎臺靜農對此彌足珍貴的照片,直稱「這也是一種文獻」。
當我讀到林海音一次次談到自己所認識的文壇友朋時,彷彿以前國文課本熟悉的作家名字,又紛紛從腦中浮現出來。林語堂(1895-1976)、蘇雪林(1897-1999)、謝冰瑩(1906-2000)、凌叔華(1900-1990)、林良(1924-)、琦君(1917-2006)等人的生活側面,透過文字重新讓人有更深的認識。當然,過去我所一知半解的文化傳奇人物,也藉著本書可以細細品嚐咀嚼,摩娑其人當年景象。像是曾在武昌街擺書攤的詩人周夢蝶(1921-1980),書中有他的兩張照片,一睹其風采。《兒子的大玩偶》作者黃春明(1935-)則是類似的情形。令人驚訝的是,還有機會看到今日頗具爭議的《當代》雜誌總編輯金恆煒年輕時的照片。
《剪影話文壇》也提供了數則掌故,可供進一步探索。譬如,1951年有「臺灣青年文化協會」,舉辦夏季鄉土文史講座,參加的人俱為社會青年,講師有楊雲萍、黃得時、陳紹馨、戴炎輝、方豪等;社會流行的「湘女多情」一語,原因係指湖南當地女性喜嫁為軍人之妻,而外省籍軍人駐紮湖南,多娶湘女,故乃讚美湘女情意緣故;1948年5月5日在上海舉辦第七屆「全國運動會」,華北、東北因國共內戰,軍事告急,兩地選手無法籌錢前來,結果海軍出面免費載送。等會後結束,海軍以另有任務不再負責接送,遂使時任《大公報》記者的夏承楹出面呼籲援助北方選手,最後圓滿達成。我覺得這些零星的故事,似乎可以加以發揮,或能從中得其歷史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