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2

澳門雜詩圖釋

汪兆鏞著,葉晉斌圖釋,《澳門雜詩圖釋》,澳門:澳門基金會,2004。附圖若干,共161頁。
今晚與唐老闆言及「客家」一詞和研究,偶爾想起:清遺民亦有多人在民初時由於政治認同和經濟因素,不得已客居他鄉。是否據此可進而來探求其「客家」的別義,亦未可知。不過,倒是讓我憶及曾經讀到的一本詩集,即汪兆鏞(1861-1939)的《澳門雜詩》。
汪兆鏞本是浙江山陰人,其父親時因為來粵為幕客工作而入籍番禺。他的生平有兩件事最值得稱述:其一、在民國肇建後矢志成為一位忠貞清室的遺民,編纂相關文獻;其二、汪氏有位同父異母的胞弟,非惟在民國時期聲名響亮,並且與他的政治立場完全迥異,便是眾所皆知的汪兆銘(汪精衛, 1883-1944)。《澳門雜詩》主要是汪兆鏞避居澳門不問世事所吟詠的詩集,出版於1918年。此書內容以澳門為主,除了描繪當地的景色名勝外,還透過詩句保留了諸多澳門文史掌故,乃至社會景況,譬如:賭博、賽馬、宗教、花園等等。就這層面而言,雜詩一書卻不啻為重要的澳門史料和文獻。
由於政治態度傾向清室,汪兆鏞在詩集中也屢屢表達對時局的不滿。譬如臨時政府主張廢除讀經,引來爭議,汪氏卻以「禮失而求諸野」感到自幸;而他以歷代遺民自比,有詩曰:「世局滄桑一剎那,當年遺老渺山河。風流文采無人問,搔首斜陽感慨多。」當讀者看到這類文字時,不妨思考一下汪氏躲在屬於洋人統治的澳門租界,究竟他是用怎樣的心情來看待自己的處境呢?相信本書中有很多詩句足可反映其心態。
最有意思的是,我的這本汪氏雜詩,另附有葉晉斌的圖釋,每詩包含配圖,可令讀者一目了然。該版本可能是目前整理最好的一種。書後並有汪兆鏞晚年與家人共同寫真,甚具歷史價值。在此要謝謝香港的朋友曾漢棠先生贈書,他不但長年鑽研相關問題,也對廣東地區的遺老生活瞭若指掌,惠我良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