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5

抗戰八年

王豫民,《抗戰八年》,中和:作者印行,1974。共304頁。
據作者稱:本書原名「抗戰剿匪之回憶」,蓋因時間涉及1937年7月至1947年3月,有關山東第十五縱隊的活動種種。這部書主要談的內容,關於山東省在抗戰期間與戰後初期國民黨武裝勢力的生存,以及地方黨部在日軍、「偽軍」,還有共黨三方力量下,怎樣達成軍事任務。
王豫民,生卒不詳,山東濟南人。他在「七‧七」事變後不久,即在臨淄組「青年抗戰訓練班」,從事抗日活動。嗣後,屢在敵後地區進行破壞工作,並爭取籠絡地方武裝勢力,希圖突破日軍、「漢奸」等軍事佈局。在書中,作者提到幾項深具意義的內容,頗可做為瞭解敵後歷史之參考。第一、日本所佔的「淪陷區」,多為交通運輸便利往來之處,至於不易達到的窮鄉僻壤,多為游擊勢力、「偽軍」和共黨分子所據。他舉出光是昌邑一地,既有「匪化」之地,亦有「偽化」區域,甚至還有國民黨員老之家鄉,轉而成為敵偽的模範區。有詩云:「滿村五色旗,遍地罌粟花;敵偽模範區,黨國元老家。」
第二、過去戰爭期間,能夠提供軍事人力與否即為致勝關鍵,故屢有搶丁迫役的情況發生。像是書裏言及「三十二年春」,往往是將人擄拐過來以後,除了予以酷刑虐待外,還限令家中的人用錢將之贖回。並且,作者聲稱此為「擄訓政策」;換句話說,搶丁擄人不獨係以增加作戰人力為目標而已,更有藉此進行教化宣導之意。
第三、由於戰事持續,各種策略和說詞層出不窮,又有以「曲線抗戰」之說,做為勸誘投降之略。作者面臨抗戰末期時,即曾被動之以情而煽惑。我們由此亦可見戰爭期間,各方勢力究竟是如何動員來進行政治宣傳,還有透過如此方式,達到擴大非武裝的勝利果實。譬如,為了配合重慶國民政府政策,知識青年從軍運動也曾在魯北一帶運作,作者參與其中,便係一例。
最後,王氏特別針對所謂戰後魯北「接收」情況,做了深刻地描述,可以從中得悉國共兩方勢力消長之因素。如剛開始,特務人員對駐紮當地的國民黨員及本來的游擊部隊,屢表觀感不佳,作者特別為此提出辯駁,認為游擊部隊才是敵後勝利的關鍵。然而,直到戰後政府進行「剿匪」時,他也嘗向指揮官比喻:「現在剿匪的情勢,正如抗戰期間的情形,大同而小異。共匪譬如過去的游擊部隊,國軍正如以往的日本軍,地方部隊又如過去的漢奸隊」;既然共軍實力跟過去大不相同,一躍取代了本來游擊勢力,可知作者頗有認定「剿匪」之困難。1940年代後期國共內戰,雙方勝負立判,或許不難由此覘之。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你好!
我是韓曉明,來自加拿大。我是在奧伯塔大學歷史系讀碩士,要寫一個關於山東抗日時期的論文。在這幾月,我花了很多時間著這本書‘抗戰八年,’可是找不到。
請痲煩你,可不可以告訴我在那裏可以買嗎?聯絡方式:jhenshaw82@hotmail.com
很感謝你會提到任何建議。期待受到你的回復。
Sorry for my bad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