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1

三原鴻寶

臺北中華粥會編,《三原鴻寶》,臺北:編者印行,1966。共20頁,含照片若干。
國民政府遷臺後,跟隨而來的黨國要員及文化界名人,為了繼續維繫彼此的關係和情感交流,紛紛以各種形式、組織等進行活動。譬如「畫會」、「筆會」、「粥會」便是當中最為活躍的團體。位居臺北的「中華粥會」即是其一。
中華粥會原是一個文人團體。1922年間,上海有十多名喜歡吃粥、品茗,且氣味相投的讀書人相互為伴,每隔幾天就邀至「樂天茶館」泡茶聊天。當中主要召集人丁福保(1874-1952)於是開始約集,以每週一改往丁家吃粥,以「一鍋熱粥,四碟小菜」起始。1924年,由吳敬恆(1865-1953)、李煜瀛(1881-1973)、孫揆均(1856-1930)、丁寶書(1866-1936)等正式以粥會的方式創始,首開「以粥會友、以文會友」之風氣,自此成為文化人士之雅集。
相當令人驚訝的是,這樣看似一個鬆散自在、無組織規章的社團,竟然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大約直到1941年左右,因為上海淪陷於日軍的手中才導致中斷。嗣後不久,吳敬恆懸念「淪陷區」的老友丁福保等人安危,即在大後方「國統區」的重慶,重新召開第二代的粥會。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華粥會部份的粥友陸續來臺,一開始時生活尚且無著,無暇顧及雅聚。等到1958年的冬天,適逢吳敬恆逝世五週年之後,某日在吳氏的衣缽弟子狄膺(1895-1964)向沈映冬(1905-2006)提議下,終於恢復。當時學者及文化人如黎東方(1907-1998)、熊式一(1902-1991)、郎靜山(1892-1995)、劉太希(1899-1989)都是粥會忠實的粥友。當然,他們之中也有許多人均在國民政府擔任重要的黨職或公職。據悉該會完整的資料,現存國史館內,計有約千萬卷的檔案,而粥友「其中因有重大事功而經政府『宣付國史』的就有將近五十人」。
《三原鴻寶》是臺北粥會所發行的一冊專刊,內容以紀念于右任(1879-1964)為主。當中除了有該會會員紀念文字外,還存有于氏晚年筆墨及照片多幅。如要瞭解于右任和中華粥會在臺灣活動種種點滴,此冊頗能提供一二見證,深具史料價值。尤其于氏書法堪稱一絕,早負聲名;我曾在老師的辦公室見到數幅,自己雖有興趣,則無財力蒐購。本書倒不失另一「辦法」,得見多人翰墨,更何況還有封面的李煜瀛法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