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2

報人生涯: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自述

顧執中,《報人生涯: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自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共918頁。
過去幾年,我在上課談「近代中國專業化社會的形成」時,特別關注到傳統「文人」角色如何歷經蛻化,進而成為專業記者的問題,因此對該行業的回憶資料也相當留心。講到以「記者」為身份及主題的類似書籍,包天笑(1876-1973)的《釧影樓回憶錄》及續集最為膾炙人口,其他如陶菊隱(1898-1989)、徐鑄成(1907-1991)、陳紀瀅(1908-1997)、金雄白(1904-1985)等不乏可見,相關研究討論近年來亦頗多。記得2004年有次在南京舊書肆偶見《報人生涯》,篇幅甚鉅,粗略一翻覺得有趣,故購回展讀。
此書的作者顧執中(1898-1995),號效湯,上海人。1919年中學畢業,後在東吳大學肄業。1923年任上海《時報》記者。1927年改任上海《新聞報》記者。1928年,利用業餘時間在上海創辦「民治新聞專科學校」。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顧氏參加「教師救國會」和「對日經濟絕交大同盟」。1934至1935年期間,他曾出訪歐洲及蘇聯、美國、日本等地。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屢屢參與反日言論,在1940年8月時遭到日偽特務狙擊負傷,直到9月才輾轉到抗戰大後方。1942年時,顧執中又在重慶續辦「民治新聞專科學校」;1944年赴印度,在加爾各答僑報《印度日報》任社長兼總編輯。戰爭結束後,1946年回上海,續辦民治新聞專科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到北京,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編審。他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特邀理事,首都新聞學會顧問。仍經常為報刊撰稿。著有《西行記》、《到青海去》、《東北籲天錄》、《報海雜憶》等,並將《封神演義》譯成英文。1995年因病在北京逝世。
顧執中從事新聞教育工作近60年,培養了大批新聞專業人才,是有影響力的新聞教育家。《報人生涯》敘述了一位經歷二十世紀的記者,如何因應時代所帶來的變局。全書只談1949年前生平瑣事。有幾項重點是我隨手摘錄下來:首先,作者與其父親的出身,恰巧反映那些不上不下的識字階層,在清末民初社會中的困苦處境;特別是居住在上海租界,生活費用昂貴,舉步維艱境況。他個人因為屢屢找不到出路,漸漸才倚靠賣文為活,摸索出記者的職業。此外,以「後見之明」為名,顧氏並對租界生活有許多負面的印象,彷彿那裏是罪惡的淵藪所在。
第二處值得留意地方,係顧執中早年參加教會活動,促使他文字中頗多有關租界教會活動與影響的內容。其中,他在景林堂(為紀念傳教士林樂知[1836-1907]所建)擔任董事,還認識了宋耀如(1866-1958)一家,且很早便識得宋美齡(1897-2003)。
然而我深覺此書最珍貴之處,乃在於顧執中長期對新聞記者及事業的觀察體會。尤其他曾待過《時報》、《新聞報》、《印度日報》等,有著與他人完全不同的經歷,甚至於對新聞的抱負。這裏姑舉兩例,以概其餘。一、國民革命軍「北伐」完成前夕,顧氏以上海記者身份,前往北京,嗅到各路軍系內鬥情形;書中他便提到:蔣介石(1887-1975)、馮玉祥(1882-1948)、閻錫山(1883-1960)入京各有千秋,頗有象徵意義,彼此間相互爭持,也預示日後中原大戰一觸即發。二、對日抗戰之前,顧氏以記者身份,屢往各地考察,亦為國聯的李頓(Victor Alexander George Robert Bulwer-Lytton, 1876-1947)調查團兩位隨行記者之一。在上海成為「孤島」之際,他因從事抗日活動,成為日軍狙擊的對象。甚至顧創辦「民治新聞專科學校」,以學習新聞專業為科目,納入教育和輿論透明做為考量。
顧執中種種行徑,使得他日後成為左派分子,亦係國民黨的眼中釘。有意思的是,他身為錢大鈞(1893-1982)的連襟,竟無任何姻親關係可供支援,遂使在抗戰期間兩子女相繼在十天內因貧病而過世,不可不謂人間慘事。總之,雖然本書有多處頗有「自白」的味道,觀點可能站在中共政權的立場,但還不失為一本翔實回憶錄,值得多方考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