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2

我和毛澤東行乞記

蕭瑜,《我和毛澤東行乞記》,香港:明窗出版社,1988。共311頁。
近代中國的湖南一直是很特殊的地理區域。除了著名的「湘軍」外,湖南也是唯一支持清季戊戌變法的省分;而在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該省的「農民運動」風潮最為浩大,造成多名的地方士紳接連慘遭整肅致死。非惟如是,湖南還曾「出產」了多位影響現代中國的名人,像曾國藩(1811-1872)、胡林翼(1812-1861)、譚嗣同(1865-1898)、黃興(1874-1916)、楊度(1875-1931)、譚延闓(1880-1930)、蔣廷黻(1895-1965)等。當然最廣為人們熟知的,就是被譽稱為「打天下的光棍」毛澤東(1893-1976)。
有關毛澤東個人生平和傳奇,始終充滿謎般的色彩。尤其是對毛氏早年活動,知悉內情的人則更少。這部《我和毛澤東行乞記》,似乎提供給我們許多精彩而不為人知的一面,充分展現青年毛澤東的思想和行為。
作者蕭瑜(1894-1976),又名子昇,字旭東,湖南湘鄉人。青年蕭氏其實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就讀時,與毛澤東、蔡和森(1895-1931)號稱「湘江三友」,廣受注目。1918年4月,三人又發起成立「新民學會」,由蕭擔任總幹事。不久他赴往法國勤工儉學,亦是湖南當地主要的策動者之一。在1924年回國後,蕭瑜先後任中法大學教授、北京大學農學院院長、華北大學校長等,此外也加入國民黨,參與政治活動。1949年,蕭氏跟隨國府前往臺灣,後來從事於教育工作和事業,最後移民在烏拉圭去世。
根據蕭氏自詡:本書是「記述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以及中國共產主義運動之誕生和有組織的發展」之著作。從作者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毛氏那種個性偏執、平日不拘小節、又喜爭鬥、相信「征服」別人才具有德行等性格。非惟如此,書中還透露許多不為人知的秘辛。譬如,有湖南第一師範的「孔夫子」稱號楊昌濟(1871-1920),原先打算將女兒楊開慧(1901-1930)嫁給作者,惜作者已先婚,故締造毛澤東與楊家的婚姻。此外,蕭氏談及蔡和森,說他「為人缺少創發力和推動力,又不願在任何事上求助於人」。講到楊度(1874-1931),認為某些程度確實影響了同鄉的毛澤東,這點倒是極少有人提及。1914年「新民學會」的組成,乃至分裂的經過,作者也提供了相當充分的說明。
1916年暑假,蕭瑜臨時起意,決定以行乞的方式到各地基層體驗生活。這項空前的作法引來毛澤東的高度興趣,兩人遂結伴而行。該趟「行乞旅行」,不但增加了雙方的瞭解,也促使毛日後思想的激進化,成為加入共產黨的契機。作者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紹其中經過,並詳述毛何以未曾參與留法勤工儉學理由,還有關於與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經歷。
《我和毛澤東行乞記》最先是在1959年由英文寫成,當然原來所設定的讀者群,係以洋人為主。因此,內容不免深具「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色彩,讀者亦能從序言委請知名的國際作家林語堂(1895-1976)來寫,可以窺知一二。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請問這本書可以在那裡買到,因為有大陸的親人很想要找這本書,但已找不到了,煩請指點一下.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