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8

紹唐詩存

李建興,《紹唐詩存》,臺北:作者印行,1961。共82頁,附:〈勞資合作歌〉。
熟悉臺灣近代礦業史的人,大概都不會忘卻李建興(1891-1981)這號人物。他是臺北縣平溪鄉人,以煤礦起家而步入政壇。而這部《紹唐詩存》,不僅是有關呈現李氏個人的生平與詩詞而已,無疑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資料。
早在1916年,李建興隻身前往瑞芳鎮侯硐的「福興炭鑛」擔任書記(即文書雇員),當時是「一月薪金拾五元,天天工作晝連昏」。由於李氏的個性刻苦耐勞,勤奮不懈地處理礦坑的內外事務,因此深為股東器重,便邀其入股,並賦予經理職位。至是李建興更為奮發,每日與礦工為伍,悉心鑽研冶礦的技術。然好景不常,1919年,該礦卻被日商「三井鑛山」所併購。李建興受到強烈的民族意識驅使,拒習日文,導致備受歧視;嗣後某次因日人結算工資時,溢付三千八百餘元之鉅,而他凜於不義之財不取的古訓,悉數予以歸還,始獲日人另眼相待,有〈璧還鉅款〉詩記載。由於他的堅忍不拔精神,任勞任怨,於是承包工作的範圍一再擴大,終於在煤礦業裡嶄露頭角,且於平溪擔任協議會員,處理地方事務。
1935年間,「三井炭礦」以煤源枯竭,無意繼續開採,遂將礦權讓渡給李氏經營。於是李成立「瑞三礦業」公司,督率家人共同開鑿。結果「瑞三礦業」是續將下層及最下層的煤藏加以開採,所獲煤質均遠較上層為佳,因而賺取鉅資,奠定了李家今日的基業。但這樣的盛況也惹來日人妒嫉,乃於1940年5月27日,一舉將他昆仲及員工百餘人,以「通謀祖國」的罪嫌,予以拘捕繫獄。李的詩中自言「弟兄坐獄五年悲」,而其三弟李建炎──亦即前立法委員李儒聰的父親,因不堪酷刑,死於獄中,至於員工株連死難者,更達七十餘人。李建興本人則直至1945年8月26日,因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布無條件投降,始獲釋出獄,據詩下附文云:體重僅46公斤。
終戰後臺灣「光復」,李建興奉命出任瑞芳鎮長,正式開啟他的政壇生涯。1946年8月,李氏與當時臺籍名流士紳籌組「光復致敬團」,赴南京晉見總統蔣介石(1887-1975),轉致省民擁戴之赤誠,並拜會中央各部會首長,表達愛國熱誠。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李時在臺灣省訓練團受訓任班長,親至臺北市中山堂處理委員會,挺身疾呼破除省籍隔閡。後來李氏又出面安撫瑞芳鎮民,還謁見啣命來臺灣的國防部長白崇禧(1893-1966),分析致亂原因係出於誤會,應速從寬發落,以安民心,結果獲白氏採納。由於李建興有到過南京的經歷,使他得以在事件發生後能夠安然度過,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儘管本書出版時所展現的態度和立場,是把動亂肇事歸咎於「盲從之徒」,不見得全然客觀公平:可是書內有多首詩均記載事件的始末,並詳加錄有他個人活動,不妨可做為「二‧二八」之重要史料。
未幾,更由於李建興的臺籍身份和膽識,益發為國民政府所器重。在此期間,國府欲行「接收」日產煤礦,統一經營,李氏更籌組「租包聯誼會」,建議循合法機制和管道,讓予民營。1950年2月,當局曾有意命他出任臺北市長,但他卻以才輇謙辭,故改聘他為省府顧問。不久又發表為臺灣省石炭調整委員會主任委員之職,並於同年8月30日,獲蔣介石召見勗勉。
《紹唐詩存》另外還有值得提出的,是附錄的一篇〈勞資合作歌〉。該詩歌撰於1916年李建興創設「瑞三礦業」之後,以臺語的問答體寫成;不過做為民俗歌謠的資料,這也是一首相當反映社會現象之作,特別關於實業家和從業員間的關係。
關於李氏的生平紀事,網路上也有人編纂過他的簡要年譜,可供參考(http://www.jfps.tpc.edu.tw/gafn/016.htm,載於2009/6/28),惜其止於1944年。最後,本書雖係作者私下流傳,卻另有龍文出版社的1992年版。

沒有留言: